首页» 新闻网» 媒体北理» 媒体理工

三十所国内外高校为何“扎堆”重庆两江新区


原文标题:三十所国内外高校为何“扎堆”重庆两江新区

原文链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1-02/03/nw.D110000gmrb_20210203_1-09.htm

微信截图_20210203101201.png

2019年12月,许廷发教授走出北京理工大学的校园,来到位于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的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担任智能化和大数据平台技术实验室主任。那时候,无论是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还是许廷发将要领衔的科研团队和实验室,都“还只是一个纸上的方案”。

一年以后的2020年底,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已拥有220余名高层次人才,在5个领域组建了院士工作室,推进了汽车雷达、三峡库区边坡灾害监测等10余项科研成果的转化。许廷发组建的智能化和大数据技术科研团队,吸引了27名来自海内外的尖端人才,研制出了国内外首款“计算成像器件”和拥有19项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的高光谱计算光学成像设备。这套设备拥有自主研制的核心器件,标志着我国具备了高端高光谱成像设备的研制能力。许廷发领衔的科研团队也因为解决了这个“卡脖子”的难题,被评为重庆英才科技创新创业示范团队。

像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一样,西北工业大学重庆科创中心、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等高校设立在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的研发机构,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目标。2020年,又有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13所全国知名高校在此设立研发机构,使“扎堆”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的国内外高校达到了30所。2021年1月22日,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研究院国际科技产业中心在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投入运营,研究院助理院长徐晴吉表示,国际科技产业中心将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优势、中国与东南亚市场的双向通道优势,为科研团队和初创项目提供国际化、系统性、高附加值的服务。

“这么多高校在这里设立研发机构,一方面说明现在高校都注重拓展学科布局、加速成果转化,另一方面说明重庆产业基础雄厚,这里的创新和发展环境与高校需求高度契合。”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韩恺说。

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是重庆两江新区通过“科创+产业”,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科教创产”协同发展的新型创新平台。据重庆两江新区党工委常务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志杰介绍,两江协同创新区包括7个集产、学、研和生活功能于一体的混合组团,配置城市、组团、社区三级公共服务体系,打造人文、智慧、科技融为一体的高端人才聚集地,为各类人才提供包括国际化交往、科技成果转化、医疗教育、生活配套等在内的全方位服务。“两江协同创新区生态用地、产学研用地和生活用地的比例为3:2:1,基本上是‘一半山水一半城’,有利于更好地推进‘产业、人才、生活、生态’四个协同。”王志杰说,两江新区目前又在探索构建由“青少年科创教育-高校新工科教育—国际科创学院-国际科创基地—科创基金”等关键链条组成的明月湖科创体系,以“年轻人+新产品+核心技术”为模式的发展方向激励创新创业创造,让两江新区真正成为年轻人“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地方。

“优美宁静的湖光山色让人身心愉悦,是个搞科研的好地方。”上海交大规划设计研究总院的刘湃,对两江协同创新区的工作环境“一见倾心”,主动申请到设在这里的研发机构工作。2020年5月,许廷发着手组建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智能化和大数据技术科研团队时,这里的创新创业和生活环境也是延揽人才的“招牌”之一。

2019年7月,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被评为重庆市“新型高端研发平台”。一年后,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立,研究院介孔量子材料研发部部长冯光和博士生们推出的纳米介孔量子光催化剂项目,先后获得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金奖和国家铜奖。获奖后,冯光带领团队在重庆转化介孔量子材料科研成果,开发了醛除净、祛味灵、除菌宝等空气治理系列产品,承接了挥发性有机物监控及处理一体化智能系统、可见光响应介孔光触媒技术及污水治理应用等多个重点项目。“重庆正抓紧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我们将持续进行污染水体治理创新技术研发,助力重庆‘山水之城、美丽之地’建设。”冯光说。

高校“扎堆”搞研发,在更大的平台上促进了以产业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协同创新。2020年6月19日,两江协同创新区举行科技产品云发布会,入驻两江协同创新区的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广州化学西部研究院、重庆诺奖二维材料研究院等9个科研院所,展示了水质监测、智能制造、新型材料、无人车等多个产业板块的科技产品。云发布会结束后,多个研究机构和企业研发中心达成了联合开展技术创新的意向。据王志杰介绍,随着高校的新体制雷达、介孔量子材料、智能超算等研发团队相继入驻,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瞄准“科创+产业”加速聚集各类创新资源,近几年已成功孵化36家科技创新企业。预计到2022年,入驻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将达到50个,聚集高科技人才6000人,完成科研成果转化100项、申报发明专利400件,助力重庆两江新区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


分享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