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无悔于青春的“傻”学生


原文标题:无悔于青春的“傻”学生

原文链接:http://bjwb.bjd.com.cn/html/2019-06/25/node_130.htm

  又是一年毕业季,又一批学子即将告别母校,奔赴大江南北,开启新的人生篇章。其中,有这样一批大学生,他们放弃丰厚的薪酬,告别大城市的繁华生活,选择投身艰苦的基层,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选调生。

  今年,北京理工大学有57名选调生将奔赴新疆、西藏、广西、陕西、甘肃等17个省区。他们当中,有告别家乡舒适宜居的环境、投身西藏基层建设的“热血95后”本科生,有放弃几十万元年薪选择回到广西农村、造福家乡的“傻”博士……近日,记者走近选调生,听他们讲述无悔于青春的选择。

  王译正:告别舒适的家乡 远赴西藏为国效力

  “即将告别本科生的身份时才恍然明白,又一个人生阶段要结束了。”这些天,北理工宇航学院本科生王译正一边忙着收拾行李,一边在为进藏做着准备。再过一两个月,这个腼腆的95后大男孩就将在西藏开启自己的选调生生涯。王译正告诉记者,最近经常上网搜集西藏的相关信息,也常在微信群里和朋友们讨论。“我还挺担心身体受不了那边的环境的。”他笑着说。

  “在我看来,去西藏投身祖国的边疆基层建设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谈及自己的选择,眼前这个外表斯文的男生却显得格外刚毅,黑框眼镜下的眼神透出坚定的光芒,“我做出这样的决定,源于家庭、学校和所接触的人们对我的熏陶和培养,让我形成了如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王译正来自山东省烟台市。从小到大,他对家乡印象最深的就是畅销全国的“栖霞的苹果、莱阳的梨”,还有广袤无垠的大海以及怡人的气候。然而,这样一个令人向往的宜居城市并没有让他停下前进的脚步。因为王译正出生于一个军人之家,姥爷、舅舅都是军人。家庭的熏陶让他从小就将“爱国”铭刻于心。

  “小时候,我的姥爷参加过淮海战役,他拉着我去田里干活,经常在休息时给我讲故事。姥爷的一句话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那时打仗本身就是以寡敌众,装备还没有对方好,因此牺牲了很多人。他鼓励我好好学习技术,报效祖国。所以,我选择了北理工的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王译正说。

  今年4月,临近毕业之际,王译正得知有一个远赴边疆为国效力的工作机会,“那一瞬间我感到热血沸腾,仿佛回到了年幼时在田里摘苹果的场景,听见了姥爷在我耳边低语。我觉得这是一个我向往已久的报效祖国的好机会,是对姥爷的愿望和自己儿时梦想的延续,于是当即决定加入这项计划,做一名选调生。”

  与学校辅导员沟通完自己的想法后,王译正便把心中的想法告诉了家人,没想到母亲“坚决反对”。距离烟台4000多公里的拉萨,环境艰苦,气候条件恶劣,母亲担心王译正的身体会受不了,同时又不愿一年到头都见不到儿子。在中共拉萨市委组织部打电话询问家里人意见时,她坚持说:“不想让孩子去那么艰苦的地方。”

  然而,遥远的拉萨已经令王译正心驰神往,奉献祖国的种子早已在他的心中扎了根。为了向母亲证明自己已经能够在外独立,他在北京找了一份兼职工作,用一个月的时间挣到了人生的第一笔收入,并交到母亲的手中。“母亲当时很感动,也终于明白了我的决心。最终,她同意我参加西藏国家专项计划,还专门给组织部发了同意的短信,希望我在那里能好好工作。”

  今年5月,王译正在学校和中共拉萨市委组织部签订了三方协议。“从笔试、面试到后面体检和资格审查,经过一步步筛选,能坚持到最后还是很开心的。终于签订了协议,也算是尘埃落定了。”王译正说,最想感谢的就是家人和学校的支持。进藏的时间初定在7月底8月初。对于进藏工作,他充满期待,“希望自己能够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一步一步往前走,在工作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李博:放弃几十万年薪 回乡投身基层工作

  是选择40万元年薪的工作,还是选择投身基层?是选择前往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还是选择回到欠发达地区?2019年夏天,北理工机械工程博士毕业生李博面临着这样的选择。

  “第一个向我伸出橄榄枝的是东风日产,提供的年薪是30万元;第二是个深圳的大族激光公司,年薪加起来有40万多万元……”工科博士、名牌大学优势专业、从事前沿领域的研究、取得丰硕学术成果……对于即将毕业的李博而言,凭借出色的表现和条件,找到一份待遇优厚、前景广阔的工作机会易如反掌。然而,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这位从广西农村一路走来的朴实小伙,却给出了一个“让人无法理解”的答案,放弃东南部沿海大型企业的40万元年薪工作机会,作为一名选调生,回到家乡广西,从基层工作做起。

  对于在北理工求学十载的李博来说,这样的选择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之后的人生决定。“一时的高薪,虽然可以改善我的生活,但是放眼人生,自己的价值怎么才能实现?我想,还是应该去祖国所需之处,用自己的努力工作,改变一方面貌,实现人生的价值。”质朴的谈吐,谦虚中透露着自信,李博诉说着自己心中的远大理想。

  十年前,历经高考,李博顺利考入北理工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因为来自广西农村,他难免带着几分羞涩和自卑,甚至在介绍自己的家乡时,也总是用“两广”替代还不是很发达的广西。“大学是成长的最好时机,学习一定不能放松,要抓住一切机会提升自己,这样才有能力去改变那些想改变的东西。”初入大学,班主任贾玉平老师的一席话给了他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也让李博找到了大学生活的主旋律。

  在学校里,李博并未将自己圈禁在象牙塔中,而是走出校门,感受广阔天地。大学期间,李博不仅积极关注国家政策、家乡的发展改革情况,还通过社会实践深入基层调研,让自己的目标更加脚踏实地。

  “以我去过的广西桂平为例,这里有金田起义等一批优质的旅游项目,但在配套服务、基础设施和对外宣传上,还有很大改进空间。基层的现状加上国家的大好形势,就是我们大学生大有可为的舞台。”李博对记者说,“听到村民捧着哈达挽留扎西同学时,我深受触动,眼圈都红了。”去年年底,他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北理工第一书记”毕业生基层就业座谈。座谈会上,李博被那些战斗在西藏、广西等扶贫一线的北理工校友们的经历所感动,更加坚定了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想法。

  虽然李博早已有了投身基层的打算,但是临近毕业方才向家人吐露心声。不出所料,他的决定遇到了不小阻力。李博的家在广西农村,家中有四个孩子,两个大学生,日子过得紧巴巴。本科期间,他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并凭借出色的成绩,获得国家和学校的奖助学金。整个大学期间,李博没有向家里要过一分钱。作为家族的第一个博士,他被家人寄予了厚望。“家人对我未来的路有过很多期待,希望我可以财务自由、光耀门楣,但肯定没想过回乡从基层做起。”面对来自家人的不解甚至阻力,李博并没有动摇自己的决定,而是采取“分而攻之”,与母亲、兄弟姐妹谈心,表达自己的决心和理想,最终获得了家人的理解与支持。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在北理工的学习成长,让李博从一名广西农村青涩少年,成长为一名具有世界眼光、学术功底扎实的青年才俊。伴随着能力的提升,他对自己人生价值的思考更为深刻。“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简单,改变一群人的命运难。”李博说,投身基层、服务国家的思想种子,会在奋斗学习、增强本领的土壤中,更加茁壮成长。

分享到:

Baidu
map